貓咪用舌頭在求救,你知道嗎
BY 訓練師 Yina │

為什麼貓咪一直舔毛舔到禿?
如果你家的貓開始頻繁舔毛,甚至舔到皮膚裸露、紅腫或脫毛,請不要只覺得牠「愛乾淨」。
這其實是牠身心狀況的預警訊號。在臨床行為學中,我們稱這種現象為 過度理毛或過度舔舐行為。
這是一種自我安撫行為,可能源自身體的不適、環境壓力,甚至是焦慮與孤獨。
為什麼牠停不下來?
狗狗的耐心是良好行為的核心,而培養耐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:

1.外寄生蟲或皮膚病
跳蚤叮咬、蟎蟲寄生、真菌感染都會造成嚴重搔癢。當皮膚表層發炎或有輕微疼痛時,貓會不斷舔毛來緩解不適。能夠重點觀察尾根、背部、腹部是否出現紅疹、黑點或皮屑。
跳蚤叮咬、蟎蟲寄生、真菌感染都會造成嚴重搔癢。當皮膚表層發炎或有輕微疼痛時,貓會不斷舔毛來緩解不適。能夠重點觀察尾根、背部、腹部是否出現紅疹、黑點或皮屑。

2.過敏(食物或環境)
貓對特定蛋白質、塵蟎、花粉、清潔劑等過敏時,會出現慢性搔癢與皮屑。有些甚至對塑膠碗或洗劑殘留過敏。
貓對特定蛋白質、塵蟎、花粉、清潔劑等過敏時,會出現慢性搔癢與皮屑。有些甚至對塑膠碗或洗劑殘留過敏。

3.疼痛或身體不適
關節炎、肌肉痠痛、術後不適等都可能使貓集中舔特定部位,這是牠在「自我鎮痛」,但同時也可能讓傷口惡化。
關節炎、肌肉痠痛、術後不適等都可能使貓集中舔特定部位,這是牠在「自我鎮痛」,但同時也可能讓傷口惡化。

4.心理壓力與焦慮
搬家、換環境、家庭成員改變、聲音刺激都可能誘發焦慮型舔毛,貓咪無法逃避壓力,只能透過「重複行為」尋求安全感。
搬家、換環境、家庭成員改變、聲音刺激都可能誘發焦慮型舔毛,貓咪無法逃避壓力,只能透過「重複行為」尋求安全感。

5.強迫性行為(Psychogenic Alopecia)
當舔毛行為超過生理需求,變成習慣性的重複動作時,即使皮膚不癢,牠仍會不停舔,因為那已是牠唯一能控制的事。
當舔毛行為超過生理需求,變成習慣性的重複動作時,即使皮膚不癢,牠仍會不停舔,因為那已是牠唯一能控制的事。
重建安全感-從行為到環境的五步修正法
步驟一:進行全面健康檢查



- 皮膚鏡檢、真菌培養、跳蚤檢查,排除感染性原因
- 血液與甲狀腺功能檢驗,以釐清內分泌異常或慢性發炎
- 依獸醫建議使用外用藥、口服抗生素或免疫調節療程
步驟二:排除可能過敏源
這是最重要的部分,要仔細小心執行!



進行 6–8 週的單一蛋白飲食排除試驗
換成無香氛、無化學添加的清潔用品與貓砂
使用不鏽鋼或陶瓷碗,避免塑膠碗引起接觸性過敏。
步驟三:改善環境與減壓設計
一定要謹記!!

1 .設置多層空間與藏身處:
設計垂直的活動空間,能夠讓貓咪自己找到自己喜歡且安全的地方,增設貓跳台、窗邊景觀位,讓牠透過觀察與高度獲得控制感。

2.固定生活作息:
維持穩定的聲音環境與固定的作息時間,讓貓咪不再因為其他事情而產生額外的壓力。
步驟四:增加互動與遊戲規律
每天安排兩段 10–15 分鐘的逗貓互動,模擬獵物動作(逗貓棒曲線軌跡、追逐遊戲)釋放獵捕能量。

步驟五:行為矯正與輔助用品
如果問題持續或行為嚴重,建議尋求專業行為訓練師或是獸醫師的幫助。他們可以針對不同貓貓的個案,制定詳細的訓練計劃。

你家貓咪在告訴你什麼?

這是身心失衡的「警訊」
當貓咪過度舔舐,不只是清潔習慣,而是自我安撫反應,這個行為反映出牠的「內部壓力指數」正在升高。

反映環境壓力與情感需求
缺乏穩定空間、長期孤單、缺乏互動,都會讓貓透過舔舐尋求安全感,這提醒飼主:貓的情緒衛生與飲食健康同等重要。

舔毛是「求助」不是「壞習慣」
重複行為短期內能緩解焦慮,但長期下會形成強迫症迴圈,當貓舔毛舔到受傷、掉毛或皮膚破損時,就是牠最溫柔卻最明確的求救。